发布信息

异常心理(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判断标准有)

     2023-03-25 12:39:49     35
3分钟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异常心理,以及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判断标准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什么是心理异常?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划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两大范畴,如何区分呢?依靠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标准”。

例如,经常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或者感觉有人要害自己,这种幻听和妄想都是与客观现实不符的,是心理异常。

(二)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一致性原则:

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各种心理过程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如该笑的场合就笑,该哭的场合就哭,喜事喜气洋洋,丧事痛哭流涕,这就是情感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心理异常相反,该哭的不哭,该笑的不笑,这就是反常、病态。常见精神分裂症。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人格形成后,具有相对稳定性。

例如本来性格开朗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等属于异常。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别,后续还会为大家继续介绍正常心理的细分,无论哪种诊断,都要先排除来访者的躯体疾病再做诊断。关于正常心理的细分和异常心理的细分。

什么是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什么是异常心理?

异常心理是在大脑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

异常心理有多种表现,根据程度不同,从轻到重大致包括心理问题、与精神 *** 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障碍和精神病几大类。

心理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如:求职择业、社会适应、婚恋关系、家庭关系、人际纠纷等。这些问题虽然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会为此感到苦恼,但这种状态往往持续了一段时间就能得到解决,多数人不会有躯体的症状,只是心境不佳。

心理障碍则是一个人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各种异常心理的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如何区分?

许多情况下,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确实存在一种界限。

但事实是,心理正常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普适的绝对标准,所以正常和异常的界限也是不能绝对确定的。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异常心理的表现会受到多种因素如客观环境、个体心理状态、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等的影响。

因此,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需要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以及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此人有无心理异常及心理状态如何。

正常情况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社会认为的适宜的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也能被常人所理解,那么即使他有时出现情绪焦虑或轻度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其心理超出正常范围。

综上,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需要通过比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六变”来帮助判断

1.语言改变

有心理障碍的人会因为思维不正常而表现出特有的语言方式。如缺乏逻辑性、系统性、合理性,表现为过分啰唆,甚至总有说不完的话,总要想方设法讲完,心里才舒服;或词不达意,答非所问。有的人讲话声音幼稚,过分细小,或结结巴巴,或语速过快,没有停顿等,这些多与心理障碍有关。

2.情绪改变

焦虑的人,紧锁眉头,愁眉苦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抑郁的人,嘴角下垂,双眼无神,表情冷淡,或易悲伤哭泣;恐惧的人,面红耳赤,面肌抽搐,眼神惊异;躁狂的人,得意扬扬,表情夸张;单纯型精神分裂的人,表情呆板,状若止水;青春型精神分裂的人,喜怒哀乐转换频繁。也有一部分神经症患者的表现完全与他们的心情相反,他们可以隐藏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特有的笑容,但那种笑容是很不自然的假笑。

3.行为改变

一些形形 *** 的行为异常都可以作为辨别心理疾病的佐证。如有的人畏首畏尾,非常拘束,搓手顿足,动作不协调,甚至手脚发抖;有的人动作夸张,过分好表现;还有的人有许多怪动作,如不停地干咳、哼鼻、耸肩、打哈欠、揉眼睛等,某些细微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提供参考。

4.性格改变

一般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他们或者过分内向,或者过分外向,或者要求十全十美,或者过分偏执,或者过分爱钻牛角尖,或者过分爱干净,或者过分啰唆唠叨等,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5.睡眠改变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多有睡眠不好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多梦、易醒或早醒。心理疾病可以引起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同样也可以诱发心理疾病。

6.认识改变

我们都知道,当身体出现不舒服或者难受时,我们都会主动到 *** 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然而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对“心理疾病”过于敏感,对其采取否认、拒绝、回避的态度。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比较脆弱,凡事总往坏处想,多数不能正确对待疾病,不愿意或者接受不了,以至于拒绝与医生合作,甚至不肯服药。

如何区分异常心理?

根据异常心理的定义:

①功能性损伤:知情意等功能的损伤;

②痛苦:很多心理疾病的判断标准;

③非典型性行为:不合 社会 期待的行为;

④障碍性行为:不被文化所允许的行为。

判断心理异常的四标准:

①医学标准:将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同等对待,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心理疾病没有找到相应的病理特征;

②统计学标准:人的行为符合正态规律,而异常行为即属于小概率事件;

③文化标准:符合 社会 道德的期待以及不被 社会 文化所允许的行为属于异常行为,如反 社会 行为;

④经验标准: *** 师将自己的经验与患者的经验进行对比,如果不符即异常,主观性较大。

判断心理异常的三原则:

①主客观世界相统一原则:正常情况下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应该是相同的;

②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原则:一个人的认知、体验、 情感 、意志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统一体;

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除非外在客观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判断心理异常的五个角度:包括精神分析角度,人类文化学角度,心理动力学角度,认知心理学角度,统计学角度,详见《变态心理学》第一章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哪个人没有?为什么非要给自己贴上一个异常的标签?那是闹着玩的吗?

异常心理即不同于常规的心理表现,如果没有达到心理疾病范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判断标准。严格说来,如果所谓的异常心理没有影响其个人生活或工作,也不影响其 社会 功能,不能说是异常心理!

(一)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有精神障碍的人的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精神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病人的大脑中,已发生了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才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将精神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这种做法对精神障碍的研究,曾经作出过重大贡献。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其操作简便易行,便于比较,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是,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 社会 文化的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三)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行为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当然,如果观察者统统接受同一种专业训练,那么,对同一种行为,观察者们也能形成大致相近的看法,甚至对许多精神障碍仍可取得共识,但对某些少见的行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意见截然相反。

(四) 社会 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 社会 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 社会 的准则,能根据 社会 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 社会 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 社会 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 社会 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 社会 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异常心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判断标准有、异常心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原文链接:http://www.36sw.com/news/2111.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异常心理(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判断标准有)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关键词: 心理 异常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