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亲友圈主可免押进亲友圈验亲友圈,满意再补
李清照当然是千古第一奇女子了,一个女孩子,把人生体会得如此透彻,非天才不可有
只是天才多薄命
李清照是天才,且又是女子,当然更其不幸了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少年时代的幸福当然终生难忘了,可命运却是无可把握的
曾经的“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岁月几乎一闪而过,站在凄凉的后处,想以往,明诚已去,沙洲夜冷,一声叹息,惊飞鸥鹭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一个人躺在雕花的床上,只记得那个人的模样,嗅着那个人留下的体香
长夜漫漫,谁堪同床?只见明月复照旧时屋顶,不见如水柔情,深巷之中,砧声空荡,敲着一个人一生的惆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无眠,这种无眠却伴随了她整个后半生,在你的想象中,那该是怎样的一副怜人模样:云鬓零卷,愁压眉头,两腮挂霜,目光迷朦
这世上罕有的奇女子,顾影自怜,绘景状物,感谓世事,是何等的精巧玲珑,入骨三分!
这一次在预见除外,一个冰冷的冬日午后,在清洌的风和雨的伴随下又一次到达你的身边
是的,芭蕉沟,我又来了,芭蕉沟,少见了
昌马石窟据史书记载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元明又有续凿和修复
先后有石窟24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马乡水峡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带
1932年12月25日,昌马盆地发生了震级为7.7级的强烈地震,使上窖石窟的12座洞窟全部被震塌,石窟中的壁画、彩塑被全部损毁
下窑石窟的大多数洞窟也被这次大地震损毁,只有4座洞窟幸存,这就是我们看到的4座洞窟了
昌马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及新疆的石窟寺一样,其彩绘和彩塑的手法娴熟,造型生动,色彩艳丽
壁画和雕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也渗透了较为浓厚的佛教思想
其艺术手法,与敦煌石窟艺术手法极为相似
尤其是壁画的艺术风格与敦煌莫高窟西夏壁画风格一致,人物比例准确、线条浑厚,其中的北凉造像,是早期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作品
西夏风格的壁画如何在这里再现?它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 翻开沉重的历史书卷,我们可以看到:远在宋代,党项族由氏族部落制发展为奴隶制,并建立了党项族奴隶主国家夏国,史称西夏
青藏高原,包括河西走廊一带,均为西夏统治的区域
《辽史·西夏记》记载:西夏庶民穿绿色衣服,文武百官戴冠,着红色衣服,佩短刀,穿靴,秃发,耳重环
这一西夏人或典型或普遍的装束特征在不少石窟的壁画像中都有体现
西夏时代的人们还崇信过佛教,尤其是在后期
安西榆林窟3窟西夏壁画中的乐舞图,所描绘的两个舞女上身半裸,斜披绸带,露一肩,下着长裙短裤,戴冠
颈、手臂有璎珞、臂钏、手镯等饰品
二人各持长长的飘带,赤足,左边舞者吸右腿,右边舞者吸左腿,相对而舞,姿态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而莫高窟壁画中的童子飞天像,舞者秃顶,梳一小辫,双足着靴,由此可以想见这必是西夏的儿童舞蹈
昌马石窟下窖3窟的西夏持莲蕊飞天,舞伎戴花冠,手持莲蕊,飘带飞舞的画像,也是极为珍贵的
我想能否这样来看:沿着疏勒河这条主线,也就是逐水草而牧的西夏游牧民族,在祁连山以北地区的牧场分布,昌马石窟在上游,榆林窟在中游,莫高窟在下游
它们交相辉映,生发了艺术的桂冠
在它们必然的联接中,该有一条剪不断的纽带在
在同一个时期,这些画匠们都在大河的悬壁上选择了绘画艺术的高地
他们所用的颜料,所习惯的色彩,所崇尚的姿态,所要表达的宗教情感和生活场景,让这一条大河传输出了一个民族的思想,运载了千年历史的风尚和底蕴
我不知道今天的敦煌学家们有没有大河说的思考,但是,这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存在的
1981年,昌马石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和王新军去的那一次,距命名已过了10年时间
但是在石窟内,我看到墙角下堆积着不少的彩色粘土片
这大约是风蚀和病害的缘故吧?后来听说文物部门对石窟内的壁画做了部分复原,但又遭到了一些不法分子的破坏
亲爱的,在你刷牙洗脸的时候,我动手整理这个属于我俩的小窝,以前我是个懒女人,我们在一起时总是你收拾房间,现在,我要把小小的房间收拾得洁净雅致,窗台那盆玻璃翠一年四季地葱郁着,饱涨着生命的绿色
我要给它浇足了水,希望它能代替我每天晚上等你归来
据悉,本年山东夏日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阅卷从7月12日发端,估计7月20日中断
(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