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哈是国内资深业委会人士、国家注册物业管理师。这是8月中旬的一天,上海的气温逼近40℃,他面前的冷饮杯上沁出层层水珠。
老哈称自己是国内第二代业委会主任,那已经是快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刚搬进新建住宅小区的老哈们未曾料想,这一簇簇高楼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如此深刻的改变。这不仅指房市的腾飞和催生的GDP,更包括房产作为一种私有财产,重新塑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让国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彻底的居住革命。
然而,时间轴行进到2024年,新的变化来了——过去数十年间诞生的商品房小区相继迎来维修养护的高峰期,从显性的电梯故障、房屋折旧、供水管道老化,再到公共空间的失序,我们安居乐业的一切正在悄然变老。
人们尝试各种方式挽救住房老化:城市更新、老旧改造,直到最近热议的“房屋养老金”制度。2024年8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其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在种种探索中,业委会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作为一种在中国出现了33年的小区业主自治组织,它曾寄托了人们在狭小的社区空间里自治、合作、联结的美好想象。现实却是严峻的,据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在调研中的观察,目前中国只有1/3的业委会发挥作用。
在过来人老哈看来,邻里间试图解决房屋老龄化的集体自救终究是徒劳,他建议“弃卒保帅”:
“如果你不想因为物业管理、小区衰败对你的生活产生困扰,你每隔10到15年买一个新小区的房子,搬家。”他的声音轻易地压过了咖啡馆的背景音乐,听得周围人愣了一下。
我在另一篇传播广泛的文章里也看到了类似心路历程。文中自述了一位业委会主任联合几位热心业主,尝试对老旧小区进行自救。他们的探索以失败告终,“最终的结论是——这条路极难走通,成本太高,不如努力攒钱换房”。
文章发表于2019年,当年人们对房价只涨不跌还抱持着热切的笃定。如今,楼市跌宕打破了幻想,这意味着人们无法轻易地复制“每隔10到15年买一个新小区的房子”的英勇决策。买房、换房变得更为谨慎,人们在输入银行密码一掷万金之前,务必思考:
以上就是关于仅33.3%业委会能扛事,中国式小区加速衰老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